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类

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 年度) | 全国各省市智能制造最新政策一览

      2024-07-02 16:07:33      发表阅读:903

在国家政策推动,制造业技术转型升级等背景下,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制造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作为实现产品制造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载体,其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 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 3D 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数字化的不断推行,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20 年中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达 2.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96%。预计 2022 年产值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 3.31 万亿元。

随着智能制造领域政策的持续出台,中国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并开始大量应用 5G、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行业将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制造业中所起到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国各省市也在相继推进政策加快智能制造行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成本上升,国家近年发布多项政策支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智能制造行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各省市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加快智能制造行业将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制造业中所起到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1.1     十一部门展开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2022 5 12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十一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 年)的通知》(以下简称《携手行动》),提出到 2025 年,引导大企业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携手行动》行动目标为:到 2025 年,引导大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1.2     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2021 4 14 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设计、材料、生产制造、装备、供应、管理、标准以及相关软件、硬件等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和明确的目标。提出了六大行动,即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领航行动、行业数字化网络改造行动、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智能制造标准引领行动。提出了两大目标,即到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 203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这份征求意见稿充分体现出了政府未来将加大发挥统筹规划、引导力度,进而实现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1.3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当前,随着 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中心作为各个行业信息系统运行的物理载体,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据中心产业发展。2020 3 月,中共中央政 治局常务委员会明确提出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从现代化、数字化、绿色化方面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提出了方针指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又对信息通 信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标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当前我国数据中心还面临布局建设不优、算力算效不足、能源利用不充分、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引导传统数据中心向具备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的新型数据中心演进。在上述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行动计划》,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统筹引导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推动解决现阶段短板问题,打造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以新型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智能算力生态体系。

《行动计划》以 2021 年和 2023 年两个时间节点提出了分阶段发展量化指标,引导传统数据中心向新型数据中心演进。为科学衡量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把体量优势变为质量优势,《行动计划》强化了新型数据中心利用率、算力规模、能效水平、网络时延等反映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弱化了反映体量的数据中心规模指标。

1.4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出台《5G 应用杨帆行动计划(2021-2023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实体经济主战场,面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需求,统筹发展和安全,遵循 5G 应用发展规律,着力打通 5G 应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动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数据融合、标准融合,打造 5G 融合应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2023  年,我国 5G  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打 造 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OT(运营技术)深度融合新生态,实现重点领域 5G  应用深度和广度双突破,构建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双支柱,网络、平台、安全等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5G  应用扬帆远航的局面逐步形成。

1.5     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  年)》的通知

为落实首都功能定位,加快首都新型工业化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使北京制造业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全面达到基本智能化水平要求,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了《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赋能为重要手段,在“新智造 100”工程实施的基础上,构建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转、两选、两示范体系,加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数字化达标,助力探索具有北京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26 年,力争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全面达标;打造 20 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示范工厂或世界灯塔工厂;新认定北京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100 家;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70%;培育 100 项智能

制造优秀产品,培育 20 家市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京津冀三地建设工

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 60 个,服务企业节点 6 万个。

《实施方案》共推进三大任务。

一是全面开展数字化达标。制定并持续优化数字化转型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达标线”,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改造升级,满足达标要求。二是采取平台赋能、产业链带动、产业园区推动三条路径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包括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标杆企业、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建设企业赋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鼓励产业园区组织园区内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

三是遴选推广两类优秀产品,打造两类示范。包括推广数字化转型优秀解决方案,推广自主创新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创新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打造北京市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

1.6     上海市关于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5 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迈向新台阶。到 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0%以上,增加值超过 1 万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

重大创新实现新突破。建成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结构优化呈现新水平。到 2025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2.6 万家,形成一批百亿销售、千亿市值的领军企业。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基本形成全域协同、重点突出的空间布局,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7     江苏省印发《江苏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的通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三年的努力,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显著壮大,制造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到 2024 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高于增加值增幅;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 65%,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超过 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接近 90%

1.8     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工业企业以数字化为引领深化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23—2027  年)》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全市工业企业以数字化为引领深化技术改造,一体推进数智赋能、创研赋能、生态赋能、平台赋能、金融赋能“五个赋能”,贯通实现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经济效益“五个优化”,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力争到 2027 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成长性规下工业企业均至少开展 1次技术改造,累计新实施技术改造投资项目 1 万个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提高至 40%,促进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高至 92、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至 50 万元/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 2022 年累计下降 13%,全市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进一步提高,有力支撑全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1.9     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2023 年全省经信系统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工作要点》的通知

2023 年全省经信系统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前瞻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深化未来工厂建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打造单项冠军之省,为制造强省、数字经济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通知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2.  培育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3.  创新深化未来工厂建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4.  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培育单项冠军和浙江制造精品

1.10 福建省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作部署,全面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新引擎,制定本行动计划。

工作目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力工业数字化转型,着力工业互联网创新,着力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创新新应用,构建新体系,创造新供给,夯实新支撑,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福建跃上新型工业化高水平发展之路。到 2025 年底,以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MR 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制造强省重要支撑,推动工业生产效率提升、质量改善、能耗降低,形成一大批数字车间、无人工厂、智慧园区、未来产业,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 66%以上,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 60%以上,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 85%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 88%以上,数字技术供给充分迸发,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数字安全保障坚实有力,工业数字化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1.11 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方案(2023-2025 年)》的通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赋能主线,聚焦制造业重点行业和标志性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需求,实施转型路径优化、基础设施强化、服务供给深化“三化”专项行动,加快打造点上企业有标杆、线上行业有示范、面上区域有样板的一体化格局,引领带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提效、提速、提质“三提”目标,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到 2025 年,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融合应用赋能全面提效。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和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标志性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建设 50 个以上省级产业大脑,打造一批对标领先水平的标杆示范,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 125 左右,走在全国前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保持全国领先。

数字基础设施有序提速。建设开通 5G 基站 25 万个以上、力争达到 27 万个,上线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35 个以上,建成星火·链网济南超级节点,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加快算网一体化发展,总算力规模超过 12EFLOPS(百亿亿次)。

转型服务供给持续提质。以“工赋山东”为牵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领航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培育 40 家以上深耕行业的特色专业型平台;引进培育 300 家以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软件、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供给能力和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突破 2 万亿元,年均增长 10%以上。

1.1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国家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广东在算力基础设施、产业应用场景、数据要素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现提出以下意见。

总体目标:到 2025 年,智能算力规模实现全国第一、全球领先,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备,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3000 亿元,企业数量超 2000 家,将广东打造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场景应用全国示范高地,形成算力互联、算法开源、数据融合、应用涌现的良好发展格局。



上一篇    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 年度) | 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划

下一篇    无

石经理:13802408432
卢经理:18122448016